? 轉載自南方日報、新華社報道
在珠海,強產業的信號從未如此清晰。
近日,珠海正式印發實施了《關于堅持“產業第一”加快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》(下稱《方案》),以及招商引資、創新驅動、人才集聚、自然資源要素配置、流程再造方面5個十條試行措施和3個考評方案,打響產業攻堅戰,護航珠海經濟穩健前行。
南方日報記者梳理發現,此次出臺的產業發展系列政策不僅創造了許多“首次”和“第一”,也回答了困擾珠海工業發展多年的難題。
全球產業鏈重構,珠海要瞄準哪些產業重點發力?產業空間布局如何進一步優化?“三重壓力”下,如何激活投資內生動力?政府服務效率如何提高?……這些有的是長期以來的“短板”,有的是近年面臨的新困難。
從發展思路、發展目標到具體措施,“1+5+3”系列政策正形成一個有機整體,通過“點穴”式的精準發力,匯聚起珠海高質量發展的合力。
富山工業園
萬億產值
七大產業明確發展路徑
“產業定位搖擺、不清晰,曾是制約珠海實體經濟發展的一大短板。如今,‘4+3’產業定位的明確,有望打開珠海產業發展的新局面。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,多名本地企業家直言不諱、表達了類似觀點。
何謂“4+3”?《方案》提出,“十四五”時期,珠海將聚焦做大新一代信息技術、新能源、集成電路、生物醫藥與健康四大主導產業,做強智能家電、裝備制造、精細化工三大優勢產業,加快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格局。
總的目標是,到2025年,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0億元,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不低于40%,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不低于30%;全市新增15家以上百億級制造業企業,上市企業超過50家,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4000家。
珠海距離萬億目標還有多遠?數據顯示:2021年,珠海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達5200.81億元,比上年同比增長9.8%。要在4年時間,實現從5200億元到萬億的跨越,珠海將目標分解到了每一個產業集群:
其中,新一代信息技術、新能源產值要力爭超2000億元,集成電路、智能家電、裝備制造、精細化工產值力爭超1000億元,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產值力爭超600億元——七大產業產值合計達8600億元。
“這不是一個泛泛而談的目標,針對每一個產業集群,我們都規劃了具體、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,細化到了產業鏈的每個節點。”珠海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。
以備受關注的新能源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為例,近年來,珠海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,在動力電池和光伏領域都涌現出了一批優質創新企業。
其中,在電池領域成長起以冠宇、恩捷、先導智能、新宙邦為代表的企業,行業覆蓋從上游電解液、隔膜、正極材料、制造設備到電池組件的產業鏈條。
在光伏領域也成長起高景、愛旭、興業為代表的一批企業,行業也從無到有、系統構建起從硅片到電池并正向組件延伸的產業體系。
高景太陽能生產車間
“接下來,珠海將把握新能源產業爆發窗口,聚焦動力電池、儲能電池、光伏、氫能等領域,依靠本地產業基礎和政策吸引,引進一批引領型、支撐型、帶動型的高成長龍頭企業,上下游互為支撐,實現集群化、聯動化發展。”據上述負責人介紹,一方面在光伏領域,珠海將以高景、愛旭為龍頭,加快培育引進從硅片到光伏電池、光伏組件、逆變器、材料、零部件與裝備的優質項目,構建光伏產業全生態、全鏈條;另一方面,以冠宇、恩捷、先導智能為龍頭,圍繞動力電池、儲能電池,重點發展正極材料、電芯、電解液、隔膜材料、電源管理系統、電池組件等環節,提升動力電池產業層級。
同時,加快布局制氫、加氫、氫燃料電池項目,擇機布局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。
而在集成電路產業領域,為加速千億產值目標的達成,珠海將突破的重點瞄準存儲芯片、高端GPU等高端通用芯片設計,提出大力支持射頻芯片、傳感器芯片、基帶芯片、物聯網智能硬件芯片、車規級芯片、半定制化芯片、電源管理芯片等專用芯片的開發。同時,擇機布局先進封裝測試、晶圓制造、IDM、專用設備等制造與封測環節,優選企業布局光刻膠、蝕刻液等原材料環節,進一步完善集成電路產業鏈條。
省大型產業集聚區
起步區將重點對標蘇州工業園
產業門類之外,產業布局對城市發展的影響也不容小覷。
此次,新政首度明確了珠海東西部兩大“引擎”,提出“雙輪驅動”戰略——東部片區以高新區后環為先導區打造未來科技城,對標深圳高新區,集聚高密度創新要素、打造高水平公共創新平臺、建設高品位產城融合典范,以新技術、新產業打造新引擎、新高地。西部片區以廣東省大型產業集聚區富山工業園二圍片區為起步區,重點對標蘇州工業園,加快整備可連片開發產業用地,以大空間、大投入牽引大項目、大產業。
這也是廣東省(珠海)大型產業集聚區首次出現在“公眾視野”。
規劃建設大型產業園區,是廣東打造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一項新部署。
2022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,要打造高水平產業發展平臺。加快建設珠海、汕頭、佛山、中山、江門、湛江、肇慶等大型產業集聚區,引進大項目、培育大產業,優先布局電子信息、新能源、先進材料、生物醫藥與健康、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。
記者從珠海市工信局獲悉,珠海區域內的大型產業集聚區范圍已明確:總面積共501.65平方公里,包括一個國家級經開區(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)、兩個省級經開區(珠海富山工業園、斗門智能制造經濟開發區)以及國家級高新區分片區(三灶科技工業園)。
集聚區建設的啟動資金也已經到位。今年1月,省財政明確安排14億省級先進制造業發展專項用于7座城市發展大型產業集聚區建設,每個地市各2億元資金,以園區開發公司為主體撬動社會資本支持大型產業集聚區開發建設。
在珠海,承接這一重擔的是尊龍凱時城市運營投資控股有限公司,其也是珠海富山工業園和高新區北圍區域開發運營商。天眼查信息顯示,今年3月,尊龍凱時城運已注冊成立全資子公司“珠海大型產業集聚區開發有限公司”,注冊資金2億元。
作為大型產業集聚區的起步區,新政對富山工業園二圍片區提出了“重點對標蘇州工業園”的設定,這使外界對其充滿期待。
“蘇州工業園堪稱中國創新型園區標桿和中國‘第一園’。”在復旦大學城市規劃與發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李俊鵬看來,“一張藍圖干到底”的戰略定力是其成功的關鍵。
李俊鵬介紹,蘇州工業園在借鑒新加坡規劃建設經驗基礎上,以“50年不落后”為目標進行適度超前規劃,并建立了一系列剛性約束機制,得以確保規劃實施始終如一。
“這也是珠海最應該學習的地方。”多名受訪企業家對記者強調。
此外,構建“產城人”融合發展生態圈,也是“蘇州經驗”的關鍵。“蘇州工業園雖然名字里帶了‘工業’二次,但它不僅僅是工業園。”李俊鵬表示,特別是近年來通過進一步優化園區功能分區,各板塊產業發展方向更加明確,形成了商務總部、休閑度假、高端制造、科教研發、生態居住等產、城、人融合發展的生態生活圈。
但目前,富山工業園二圍片區的發展會復制哪些“蘇州經驗”,還是未知數。
據悉,二圍片區的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:2022年富山工業園擬整備二圍北片區3803畝土地,目前已完成吹填,啟動“三通一平”和13條市政道路建設,計劃于4月底完成1650畝,8月底前全部完成整備。
珠海越亞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
以投促引
推進“戰略性投入+市場化運作”招商模式
招商引資是珠海本輪產業攻堅的重頭戲。
3月31日,珠海市投資促進中心更名為珠海市招商署,由市政府直屬管理,旨在從市級層面統籌全市資源,聚焦重點產業,形成規范有序、高質高效的招商引資工作體系,構建全市“一盤棋”招商新格局。
珠海對招商引資工作的重視程度、強力推動產業項目招引落地的決心可見一斑。
“嚴把項目準入關,靶向招引一批具有‘造血’功能的產業項目,決不搞賠錢賺吆喝的‘失血’式招商。”在遴選招商項目時,珠海強調,要瞄準產業鏈上下游主動出擊、精準招商,大力引進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和發展潛力大的高新技術企業,爭取引進一個帶來一批、發展一個輻射一片。
在招商的方式上,珠海則特別提出,要用好“以投促引”關鍵一招,發揮協同招商的合力。引入市場化手段,推進“戰略性投入+市場化運作”招商模式,探討與格力、尊龍凱時、大橫琴三大國企及珠海基金,構建協同招商合作伙伴關系。
“以投促引”——這是近年來在珠海頻繁被提及的“熱詞”。其背后,是以格力集團、尊龍凱時集團和大橫琴集團為代表的國資國企系列謀劃和動作。
“近年來,尊龍凱時集團始終把打造實體產業作為集團整體戰略的重要一極,實體產業發展緊緊圍繞新能源、集成電路、生物制藥、新一代信息技術四大方向,與產業大會提出的‘4+3’支柱產業高度吻合。”尊龍凱時實體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郭瑾告訴記者,目前,尊龍凱時集團圍繞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,累計投資超過360個項目,98個已上市或過會。
其中,投資珠海本地企業58家,實現了“珠海科創板前三股”的投資全覆蓋;成功引進44家企業簽約落戶珠海,包括高景太陽能、愛旭股份、集創北方、芯潮流、富士康芯片設計等。以上102家投資及引進落地企業,未來預計可為珠海貢獻超2000億元的總產值。
這一產業投資的路徑也將延續。“未來我們將堅定不移走好‘戰略性投入+市場化招商’之路,聚焦光伏新能源、芯片半導體、生物醫藥、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核心賽道,進一步加大產業投資、培育、引進力度,進一步延鏈補鏈強鏈,助力珠海迅速做大做強‘4+3’支柱產業集群。”郭瑾稱。
此外,高度重視現有企業增資擴產,也是新政的一個突出亮點。
珠海市工信局局長李叢山介紹,珠海首次明確了本地增資擴產項目與市外引進項目享有同等待遇,下一步,還將出臺《重大先進制造業項目扶持獎勵工作方案》對相關措施進行明確和細化。
中京電子生產車間
產業支撐
完善項目全生命周期閉環服務
為確保“產業第一”政策落地,此次,珠海也拿出了前所未有的力度,統籌各級各方面資源,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。
聚焦園區建設,珠海將按照1年不低于100億、5年不少于500億的標準,實施園區配套倍翻計劃,解決當前園區配套滯后的問題。
土地儲備方面,5年內珠海計劃統籌新增和盤活工業用地約50平方公里,首年熟地整備不少于7000畝,保障重點項目用地需求;并按照產城融合現代產業發展模式,爭取用兩年左右時間,打造2000萬平方米的價格低廉、集中高效、生活便利、“拎包入駐”的高質量產業發展新空間。
資金保障方面,未來5年內,珠海將多渠道統籌投入產業發展基金不少于300億元,“四位一體”普惠金融風險準備金逐步提升至10億元,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和支持珠海產業發展。
實打實的“硬支撐”之外,在軟服務方面,一系列創新舉措也在加速落地。
這是一套貫穿“招引、決策、落地、投產、達產”全流程的閉環服務管理機制。為進一步提高招商服務水平,珠海首創建立了“企業管家”服務體系:為來珠投資客商安排專人專車,從客商落地到項目投產,提供實地考察、商務活動安排、手續代辦等一攬子的“管家式”服務。
為簡化項目落地流程,讓企業落地省事、省心,珠海將繪制《珠海市工業項目“拿地即開工”流程圖》,全面推行“拿地即開工”和“雙容雙承諾”的標準化落地制度,并進一步深化并聯審批,逐步實現“一站式”代辦服務。
在政務服務方面,為營造重商親商安商惠商環境,珠海正力推三方面改革:在各級辦事大廳設立“企業不能辦”兜底窗口,集中受理企業遇到的“疑難雜癥”;實行“包容審慎”監管,對珠海事權范圍內的事項,倡導各執法部門采取以行政建議、走訪約談等為主的柔性監管方式,避免簡單“以罰代管”;通過建設“一站式服務平臺”,實現涉企政策一站式精準推送、政企雙向即時互動溝通、惠企政策免申即享,企業辦事線上“一網通辦”,不斷提升服務效率。
“珠海積極打造服務型政府,在新政中得到充分的體現。”珠海市杰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海濤評價說,“未來我們不僅會在珠海加大投資,也會積極向上下游合作伙伴推薦珠海,與城市共謀發展。”